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颗粒物硝酸盐的来源和形成特征:三年在线观测的启示
编号:19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56:12 浏览:88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0:0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S13-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13(19日上午,214)

暂无文件

摘要
       硝酸盐(NO3-)已成为中国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对其来源和形成机制的理解仍然不足,特别是缺少高频和长期观测。在这项研究中,从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近三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珠江三角洲(PRD)地区的一个城市站点,以1小时分辨率观测NO3-水平。结果表明,PM2.5的日均NO3- 浓度在0.08μg m-3至61.69μg m-3之间,占PM2.5的11.9±12.5%。特别是在雾霾期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68%,这意味着NO3- 在雾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富氨环境是促进NO3- 生成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前体二氧化氮(NO2)、臭氧(O3)的浓度和相对湿度(RH),后两者主要促进夜间NO3- 的形成。正矩阵分解(PMF)分析表明,珠三角地区NO3- 的主要来源是车辆排放(43.8±21.2%)和煤炭燃烧(39.1±21.5%),其次是航运排放、海盐、土壤粉尘和生物质燃烧。就来源地区而言,车辆排放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而煤炭燃烧除本地排放外,也来自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中广泛、高频的观测结果将为珠三角地区和中国制定控制NO3- 和PM2.5的策略提供宝贵的参考。
 
关键词
硝酸盐;PM2.5;长期观测;来源特征;珠江三角洲
报告人
张记胜
硕士研究生 山东大学

稿件作者
宗政 山东大学
张记胜 山东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