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硝酸盐生成机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污染防控的启示
编号:19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56:12 浏览:78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研究于2021年6-9月在华北平原26个城市开展了外场观测实验,并以“七一管控”为契机,分析管控期间(2021年6月25日-7月02日)前体物的降低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七一管控期间华北平原26城市气态前体物NO2、SO2浓度明显下降,VOCs浓度变化不大,O3浓度出现明显增加。其中21个城市PM2.5浓度出现反增且以硝酸盐浓度增长最为显著。利用RACM-CAPRAM多相化学盒子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管控期间较高的高相对湿度及液态水含量促进了夜间N2O5水解反应,导致研究区域硝酸盐浓度出现反增。此外,由于VOCs减排力度较弱,管控期间高的大气氧化性也是硝酸盐浓度增加的重要因素。综上,七一管控期间不利的气象条件及不合理的减排抵消了前体物浓度的影响,导致PM2.5浓度出现区域性增加。
关键词
七一管控,PM2.5,硝酸盐,化学生成机制,污染防控策略
稿件作者
孙悦
山东大学
朱玉姣
山东大学
李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高健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薛丽坤
山东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