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年持续“拉尼娜”事件对中国森林固碳的影响评估
编号:19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09:49:41 浏览:82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9] 主题19、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S19-1] 主题19、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专题19.1、专题19.2、专题19.3、专题19.4(18日下午,109)

暂无文件

摘要
2020–2022年全球发生持续“拉尼娜”极端气候事件,中国区域遭受了明显的气候异常,但其对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固碳功能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OCO-2卫星反演的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数据、GOSIF GPP和气象再分析数据,评估了该事件对中国森林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森林区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其中对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森林的影响尤为突出。在温带季风气候区,该事件促进了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而且提高了大气湿度,还导致了温度的适度上升,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更有利的生长条件。因此,温带季风气候森林区的光合作用效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动了总初级生产力(GPP)的上升,2020年至2022年间GPP分别增加了2.28、2.10和1.43 gC∙m-2mo-1。尽管GPP有所提升,但该区域的NBP却出现了下降,三年NBP分别降低了0.003、0.046、0.035 kgC∙m-2mo-1。对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拉尼娜事件期间降水量偏少,导致了土壤水分的不足,同时气温偏高。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还造成大气饱和水汽压亏加剧,对植物的生长和固碳构成了严重挑战。在这种条件下,GPP却呈现出上升。与之相反,NBP呈现下降,三年期间分别降低0.128,0.203和0.055 kgC∙m-2mo-1。综上所述,拉尼娜事件对森林NBP及GPP的影响呈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未来制定针对性的森林管理和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拉尼娜现象;极端气候事件;初级生产力;森林碳汇;遥感监测;中国森林
报告人
马雯锶
硕士研究生 北京建筑大学

稿件作者
马雯锶 北京建筑大学
吴巧丽 北京建筑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