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季霾事件中相对湿度驱动的夜间HONO生成机制
编号:19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56:10 浏览:90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0: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S13-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13(19日上午,214)

暂无文件

摘要
大气亚硝酸(HONO)是大气羟基自由基(OH)的关键前体物,对大气化学和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秋季在北京城区开展了大气综合观测。在AtChem2-MCM中额外添加了七条HONO生成途径,其中机动车排放因子(1.23%)和夜间地面NO2非均相反应摄取系数(8.25 × 10-6)由观测数据计算得到,该模拟结果严重低估了夜间的HONO浓度,尤其在霾污染中。于是基于观测和模拟结果建立了夜间NO2非均相反应增强因子与RH的函数关系,将其纳入参数化方案后,模型很好地再现了HONO变化趋势与浓度水平。HONO的主要来源在夜间是NO2在地面的非均相反应(85.5%),白天是NO与OH的均相反应(40.7%)。白天HONO光解是OH最重要的初级来源,贡献高达80.1%,在静稳天气下,使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增加,霾污染加剧。
关键词
HONO,相对湿度,霾污染,非均相反应
报告人
宣慧颖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稿件作者
宣慧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马庆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