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黑碳颗粒的老化机制和光吸收增强
编号:190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20:40:55 浏览:89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6: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3]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S13-1] 主题13、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专题13.6、专题13.12(18日下午,214)

暂无文件

摘要
大气中黑碳的光吸收影响辐射平衡和全球气候。由于黑碳具有复杂的链状分形结构,且在大气老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量化黑碳颗粒的形貌和模拟气光学特性具有较大挑战。本研究使用分形维数(Df)表征了城市、郊区和高山站点的黑碳形态,并利用三维仿真建模方法EMB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模拟外场观测的黑碳单颗粒光吸收增强(Eabs, bulk)。外混、部分包裹和全包裹黑碳颗粒的Df平均值分别为1.76、1.85和1.91,随着老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当Dp/Dc > 2.0时,包裹程度对黑碳单颗粒的光吸收增强有显著影响。观测站点的Eabs, bulk分别为城市~1.6、郊区~1.6和高山站点~2.0。通过比较不同大气环境条件下的模拟计算和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结果,研究发现黑碳单颗粒的包裹程度可造成黑碳粒子群光吸收增强在~1和2.25之间变化。本研究阐释了黑碳粒子群光吸收增强的演变机制:黑碳单颗粒的包裹程度和包裹层厚度的多样性导致了黑碳粒子群的光吸收增强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黑碳,分形维数,混合结构,光吸收增强
报告人
王园园
博士后 浙江大学

稿件作者
王园园 浙江大学
李卫军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