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积累特征及控制机制 ——以江苏盐城为例
编号:18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9:26:20 浏览:96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5:5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7]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1、专题4.5(19日下午,207)

暂无文件

摘要
沉积物碳库是滨海盐沼湿地碳库的主体部分。然而,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SOC)形成和稳定过程的研究较为匮乏,这成为精确核算和管理蓝碳碳汇的核心难点。本研究以江苏盐城互花米草盐沼湿地不同发育阶段的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粒径分组、生物标志物(木质素和氨基糖)和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互花米草盐沼湿地SOC的积累特征及控制机制,发现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SOC的主要赋存形态,植物残体碳(PNC)相比于微生物残体碳(MNC)更容易在沉积物中积累,而MNC相比于PNC更容易受到矿物保护。淹水频率的下降和氧气暴露的增加可导致PNC的矿化以及MAOC和MNC的富集,使得SOC含量下降但稳定性提高。互花米草盐沼长时间尺度下的固碳效应可能被高估。
 
关键词
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生物标志物,有机碳稳定性
报告人
廖启杭
博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廖启杭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邹欣庆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