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淇澳岛典型红树林植物树干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编号:182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9:26:18 浏览:84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3: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7]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1、专题4.5(19日下午,207)

暂无文件

摘要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加剧,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损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风险日益增加。本研究在中国珠江口淇澳岛,针对两种主要红树植物—本土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外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在三个不同高度(0.7米、1.2米和1.7米)对其树干排放的CO2、CH4和N2O进行了监测。同时,我们还分析了心材样本以识别与气体通量相关的潜在功能群落。研究发现,这两种红树植物的树干同时是N2O的源汇(秋茄:-9.49~28.35 mg/m2/h,无瓣海桑:-6.73~28.95 mg/m2/h),并且对于CH4亦然。其中,无瓣海桑的树干CH4通量为-26.67~97.33 mg/m2/h,显著高于秋茄(-44.13~88.0 mg/m2/h)(P<0.05)。秋茄和无瓣海桑均为净CH4排放者,树干排放量分别占群落总CH4排放量的4.68%(秋茄)和0.51%(无瓣海桑)。树干CH4通量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下降,表明土壤是树干CH4的重要来源。利用KEGG数据库对心材进行微生物分析,显示乙酸型产甲烷途径为主要的CH4生成路径;检测到甲烷产生菌、甲烷氧化菌、反硝化菌及硝化菌的存在,提示微生物在树干内部CH4和N2O的生产和消耗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本研究在采样时间和区域上存在局限性,但它突显了树干在温室其它排放中的重要角色,这对于全面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全球碳汇能力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扩大空间和时间尺度,以提高将单个树干气体通量扩展到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水平的准确性。
关键词
红树林,,温室气体排放,甲烷,氧化亚氮
报告人
王凡
副教授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王凡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