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恢复红树林碳源汇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编号:182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9:26:18 浏览:77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人工恢复红树林越来越多地被用作缓解气候变化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然而,红树林恢复过程中的碳交换的估计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度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恢复红树林湿地开展长期的二氧化碳(CO2)通量和甲烷(CH4)通量的观测。根据2019-2022年的连续观测表明,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变化在176gCm-2到-195 Cm-2之间,红树林湿地由碳源转为碳汇。碳源汇转换部分原因是观测塔由5m提升到10m,源区范围内植被面积比例降低,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减弱引起的。人工恢复树林为CH4的源。与自然和长期恢复的红树林相比,恢复14年的红树林尚未达到最大的固碳能力。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对恢复红树林的长期观测及湿地格局设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未来需求。
稿件作者
赵晓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李婷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