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对全球水产品消费格局的影响
编号:17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8:10:17
浏览:78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日益受到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发展有效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变化环境中生态系统过程的可靠性,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多方面进行具有成本效益的、广泛的评估和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影响,但仍然不清楚二者对海洋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我国近30年的海洋捕捞经济鱼类渔获量数据和相关功能性状数据,探讨了海洋捕捞经济鱼类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对气候变暖和捕捞压力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从1989年到2018年,中国所有海区的海洋捕捞经济鱼类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功能均匀度年际间波动较大,功能离散度则相对稳定。渤海和黄海的功能丰富度在年际间也有较大波动。与此同时,东海的功能丰富度除少数几年外基本保持稳定。与其他海域相比,南海的所有功能多样性指数在相同时间尺度上都更稳定。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和捕捞压力的增加对我国海洋捕捞经济鱼类群落的结构产生了显著相反的影响。一方面,海表温度的升高对功能均匀度有显著正影响,而对功能离散度有显著负影响。相反的,捕捞压力的增加对功能均匀度有显著负影响,但对功能离散度有显著正影响。这是导致各海区捕捞经济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气候变暖和捕捞压力对功能多样性的相反影响主要是由于低营养级的中上层鱼类比高营养级的中下层鱼类更接近功能特征空间的边界,且较低营养级的中上层鱼类对功能多样性的相对贡献普遍高于较高营养级的中下层鱼类。我们提倡未来海洋渔业的可持续管理应尽量同时考虑气候变暖和过度捕捞带来的影响,单一的解决某一因素可能会引发群落结构的更大变化。本研究为我国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基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海洋捕捞渔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国家的海洋渔业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