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编号:17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09:10:47 浏览:76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快速更迭的生产技术给区域创新发展带来多种不确定性和严峻挑战,提高创新韧性能力成为区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使命。城市群是创新的“孵化器”,也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在引领科技前沿的同时也面临急性的科技冲突与慢性的创新压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也对区域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国际国内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开展城市群创新韧性研究非常必要。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研究有助于增强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可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计量分析、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的时空特征;构建城市群创新韧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社会经济与创新网络结构对城市群创新韧性的影响,定性分析地理区位、区域政策及文化对城市群创新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创新韧性水平提升明显。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总体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了极高韧性水平(0.84)。在创新韧性三个维度中,抵御风险能力呈比较稳定的增长,适应调整能力呈现波动增长,而更新转型能力有下降趋势。第二,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创新韧性的发展差异显著。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创新韧性不断提升,由中低创新韧性逐渐转向高韧性,但不同区域转移速度和规模不同,区域创新韧性的绝对差距和分异趋势显著扩大。第三,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空间分布呈现由沪宁合杭甬轴线向外围递减的特点。2011-2020年,抵抗风险能力空间分布为城市群东部大于西部、沿海大于内陆;高适应调整能力的区域由点—带—轴扩展提升;更新转型能力沿沪宁合杭甬轴线递减。长三角城市群的三省均存在创新韧性的洼地,安徽省最为突出。第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的影响因素愈加众多复杂。创新网络结构是影响城市群创新韧性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素,科学网络的影响略大于技术网络;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层级对创新韧性的影响力持续上升。沿海区域浓厚的商业意识、包容的开放心态、活跃的思维及便利的交通,是其创新韧性高于内陆区域的重要原因;政策高度关注的区域的制度优势,促进了其创新韧性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似但又各具特色的创新文化基因影响了区域创新韧性,内源式创新文化的驱动是区域创新韧性持续提升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韧性;时空特征;影响因素;
稿件作者
贾雨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马海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