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作用下侵蚀泥沙有机碳流失及其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编号:171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45:26 浏览:78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5]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10(19日上午,209)

暂无文件

摘要
水力侵蚀促使土壤有机碳发生侵蚀-沉积再分布,使得土壤有机碳的“源”/“汇”角色发生转变,且存在空间差异,这与有机碳输移过程密切相关,针对水蚀严重坡耕地,探究侵蚀过程中有机碳流失及其δ13C值的变化发现:1)片蚀过程中侵蚀泥沙不同粒级团聚体之间有机碳发生不均匀富集,且富集比与δ13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2)片蚀过程中,不同有机碳组分与矿质颗粒的迁移顺序为:黏粉粒、颗粒有机碳、黏粒为主团聚体碎片和粉粒为主团聚体碎片,且团聚体破碎程度越高,δ13C值越低;3)溅蚀泥沙中,SOC发生富集,而LFoc未发生富集,侵蚀泥沙团聚体中LFoc发生明显富集;溅蚀泥沙为片蚀SOC流失提供原材料,LFoc流失多寡更依赖于径流选择性输移;4)粘粉粒有机碳δ13C值随LFoc含量增大而降低,而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δ13C值与LFoc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碳同位素存在不同的“分馏效应”;5)流速与粘粉粒轻组与重组有机碳比显著正相关(P<0.05),雷诺数与粘粉粒、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δ13C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因而,片蚀过程中流速的增加能够促进粘粉粒有机碳输移,紊流能够促进低δ13C值有机碳的输移。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源汇转化机制。
关键词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碳循环,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流失,碳同位素
报告人
刘琳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刘琳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