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城市形态和气候变化下的新兴数字技术如何交互影响城市PM2.5排放
编号:16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9 22:39:56 浏览:81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7:5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8] 主题8、人文地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S8-3] 主题8、人文地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专题8.4、专题8.9(19日下午,109)

暂无文件

摘要
数字化作为城市社会发展升级的新兴技术,已广泛渗入到产业结构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监测等方面。然而,其单因子效应及与城市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如何影响PM2.5的排放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2005、2010、2015和2020年273个城市样本数据,采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探讨数字技术等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单因子效应及如何交互作用于中国城市PM2.5的排放。结果显示,在自然因素中,气温是影响PM2.5排放的最高因子,印证了气候变化的风险;人口密度、数字技术和GDP是影响PM2.5排放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城市的中心度和形状复杂度是影响PM2.5排放的主要城市形态因素,且单中心的,斑块形状复杂的城市可能会产生更多的PM2.5排放;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自然环境三个维度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增强对PM2.5排放的影响;数字技术是PM2.5排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它的单因子效应对PM2.5有削弱作用,但与其他因子交互时会增强对PM2.5排放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在研究和治理PM2.5污染时,尤其是针对新兴技术的出现,不能仅考虑其单独效应,更需兼顾与其它维度因子的复合作用,以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本研究适用于全球其他正在经历快速城市扩张的发展中国家和城市,以及其他正在遭遇PM2.5污染风险的国家和城市。
 
关键词
Digital technologies,Urban form,Interaction effects,PM2.5,Optimal Geodetector
报告人
招建聪
本科生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招建聪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康婷婷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