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野河流域生长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编号:167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4:52 浏览:86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1]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11(18日下午,207)

暂无文件

摘要
摘要:为了探讨了窟野河流域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基于2000—2022年窟野河流域的植被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与植被类型数据,运用Slope趋势分析、F显著性检验、残差分析与情景模拟评估方法等方法分析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状况,并定量评估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在不同植被类型改善和退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① 2000-2022年窟野河流域植被恢复明显,增速为0.0081/a,其中耕地改善状况最好,建设用地退化最高,空间尺度上NDVI呈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②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中,人类活动的正向推动作用为主导,其中水域和建设用地受负面影响较大,但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分别占总面积的3.7%和9.2%。③在植被改善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22%和98.78%,其中人类活动对9种植被类型的影响均超过98%;而在植被退化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则分别为4.69%和95.31%,尽管气候影响稍有增加,但人类活动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仍占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多,占7.14%和8.12%。这说明在23a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是窟野河流域植被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植被保护需同时关注人类活动的积极与干扰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窟野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植被恢复及政府管理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长季;气候变化;人类活动;NDVI;窟野河流域
报告人
urqm郭喜悦
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大学

稿件作者
urqm郭喜悦 内蒙古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