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坝前后河道温室气体排放——以澜沧江中游为例
编号:16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2:01 浏览:79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1:3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10]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3(20日上午,4F观海厅1)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人们对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担忧不断升级,围绕水电是否符合绿色能源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然而,由于缺乏大坝建设前后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观测数据,量化大坝建设对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挑战性,因此量化大坝建设对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挑战性。本研究通过2016年、2018年和2023年3次野外观测,定量分析了澜沧江中游筑坝前后河道温室气体扩散通量的差异。研究了澜沧江中游2016年、2018年和2023年三个时间段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水库建设显著增加了原天然河流的温室气体排放,河道中的碳(C)倾向于以甲烷(CH4)的形式释放。甲烷产生途径主要以乙酸分解形式产生。随着水库的运行,氧化亚氮(N2O)的增温效应逐渐减弱,而CH4的增温效应稳步增强。水库建设后沉积物空间分布的变化是导致温室气体空间差异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梯级水库,温室气体,澜沧江,筑坝
报告人
周旭东
博士研究生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周旭东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陈求稳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