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湖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164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1:55 浏览:108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长江中游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目前多长江中游湿地碳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泊湿地,而对沼泽湿地的研究较少。以长江中游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湖北省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为例,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沉湖湿地CO2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其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以2022年通量数据为依据,对比分析了沉湖湿地不同时间尺度的CO2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沉湖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整体呈“U”型曲线,日变化变化范围为(-12.42±8.00)~(4.28±5.45)μmolCO2·m-2·s-1。生长季生态系统各月净碳交换(NEE)累积量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其中5月CO2吸收量最大,为7.78molCO2·m-2·month-1,非生长季生态系统各月净碳交换累积量均为正值,表现为碳源,其中3月CO2排放量最大,为2.32 molCO2·m-2·month-1,2022年沉湖湿地总净碳交换量为-21.20molCO2·m-2。生长季白天,CO2交换量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前呈直角双曲线关系,水汽压差(VPD)是白天净碳交换量的限制因子,最适范围为0.5~1.5kPa,过高和过低均会使日间NEE对PAR的响应减弱;气温(Ta)、相对湿度(RH)和VPD是影响夜间NEE的主要因子,其中非生长季Ta与NEE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非生长季净碳交换随Ta升高而增加。沉湖湿地年NEE低于洞庭湖、鄱阳湖等亚热带湖泊湿地,但与亚洲湿地NEE平均值相近,其年CO2储存量仍较高。
关键词
沉湖湿地,涡度相关法,CO2通量,环境因子,长江中游
稿件作者
张雅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刘力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李朋
湖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