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水养殖塘CO2和CH4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号:163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21:51 浏览:84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1: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10]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3(20日上午,4F观海厅1)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水养殖塘大面积分布于我国滨海地区,是滨海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水养殖塘CO2和CH4通量动态及相关环境要素进行系统测定,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养殖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及影响机制,然而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两处典型对虾海水养殖塘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对养殖塘CO2和CH4通溶存浓度、饱和度以及相关环境要素进行了贯穿整个养殖期的连续观测,运用双层模型计算养殖塘水-气界面CO2和CH4排放通量,利用Spe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识别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双重干扰下两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个养殖期内两个海水养殖塘CO2溶存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46~69.71 μmol/L和9.60~15.62 μmol/L,整体处于饱和状态,水-气界面CO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0.09~2307.16 μmol·m-2·h-1和-74.20~1548.62 μmol·m-2·h-1,养殖期内表现为大气CO2的源,排放通量呈现出随养殖阶段的推移而减小的趋势,并在养殖末期发生源汇功能的转化;CH4溶存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07 nmol/L和0.01~0.16 nmol/L,整体处于不饱和状态;CH4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3~1.77 μmol·m-2·h-1和0.07~5.71 μmol·m-2·h-1,养殖期内分别表现为大气CH4的弱汇和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O2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气温、水温、湿度、pH、硫酸根、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CH4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温和氧化还原电位。本研究结果完善了对滨海地区碳循环的认识,并为低碳渔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
海水养殖塘,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碳通量
报告人
张寒
讲师 天津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张寒 天津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