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路理论与网络结构分析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评价与优化
编号:160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7:09:31 浏览:83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7:2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2]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4.12(18日下午,209)

暂无文件

摘要
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导致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以及景观优势度发生变化,并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推动作用,对于区域生态保护至关重要。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气候变化和LUCC对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气候变化效应、LUCC效应、气候变化和土LUCC的交互效应)。因此,本研究基于电路理论与网络结构分析对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与评价,研究了2000年、2010年及2020年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结构和连通性的变化;并通过因子控制实验探讨了气候变化和LUCC对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贡献;在明晰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的基础上,从区域整合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粮食生产为优化发展目标,结合NGSE-Ⅱ算法和Geosos模型提出东北地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发现2000年至2010年生态源地的面积减少了8.2%,然而生态廊道的长度增加了16.9%,连通性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至2020年生态源地的面积增加了20.4%,生态廊道的长度增加了6.9%,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进一步发现气候变化和LUCC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结构和连通性产生了促进作用,生态安全格局的变化受LUCC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气候变化效应和交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交互效应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变化呈现抑制作用;通过多目标优化,生态源地面积增加了25.6%,生态廊道的长度增加了4.7%,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我们的研究为东北地区土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旨在保护生态安全和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交互效应、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报告人
任晋圆
硕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任晋圆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师范大学
王雷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