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汇动态研究
编号:150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6:37:48 浏览:83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地形是影响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森林类型丰富,是研究地形对森林碳收支格局影响的理想场所。然而,由于青藏高原森林区域的野外调查存在难度,目前对于地形因子对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动态的影响缺乏全面认识。因此,本研究旨在模拟青藏高原森林碳收支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生产力及碳收支动态的差异。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FORMIND)模拟了青藏高原中高海拔森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地上生物量(AGB)及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并对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及模拟结果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分析青藏高原当前(2000-2014年)及未来(2015-2040年)生产力、碳收支状况,并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地形因子对GPP、AGB和NEE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FORMIND模型模拟的青藏高原森林平均GPP(6.73 ± 0.53 tC/ha/a)、AGB(167.23 ± 17.45 t/ha)和NEE(0.32 ± 0.12 tC/ha/a)与样地调查数据和遥感观测数据基本一致,模拟结果可信。未来青藏高原森林AGB呈明显增加的趋势,GPP增加趋势不明显,NEE呈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仍表现为碳汇。森林AGB和GPP与海拔呈负相关, AGB和NEE与坡度呈微弱正相关,阳坡森林平均GPP、AGB和NEE均高于阴坡。相较于坡度和坡向,海拔对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森林碳收支;总初级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地形因子; 青藏高原森林
稿件作者
梁宇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窦佳慧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