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晶后岩浆过程控制大洋下地壳内部铜同位素分馏:以大西洋中脊Kane核杂岩为例
编号:145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6:14:02 浏览:87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4]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2(20日上午,212)

暂无文件

摘要
尽管Cu在洋中脊玄武岩(MORB)分离结晶过程中表现为相容性,但下洋壳堆晶岩的Cu含量不仅低于原始MORB,甚至低于平均MORB组成,即“洋壳铜亏损悖论”,这难以解释为简单的岩浆房堆晶过程。相较于MORB,大洋下地壳的堆晶岩记录更完整的洋中脊岩浆演化历史。Cu同位素是约束开放体系岩浆过程中Cu活动性的有效手段。本报告对来自大西洋中脊的Kane核杂岩中的一套岩性完整的下洋壳堆晶岩开展了Cu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于MORB,堆晶岩显示巨大的Cu同位素分馏,这暗示在堆晶后阶段早期堆晶的硫化物受到粒间熔体改造而发生迁移。我们提出堆晶后岩浆过程可以导致下洋壳Cu亏损和Cu同位素分馏,这一发现对于其它构造环境的火山岩-堆晶岩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Cu同位素,洋中脊玄武岩,大洋下地壳
报告人
张维骐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维骐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传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LissenbergC. Johan Cardiff University
李晓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