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板内玄武岩铁同位素记录不均一软流圈与地幔岩石圈的贡献
编号:14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6:10:13 浏览:87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8: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2] 主题2、地球化学 [S2-4] 主题2、地球化学 专题2.2(20日上午,212)

暂无文件

摘要
为了进一步阐明不同地幔组分对大陆板内玄武岩地幔源区的物质贡献,我们对华南浙江地区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Fe同位素研究(Xu et al., 2024)。结果表明这些玄武岩的δ56Fe与SiO2、δ66Zn、Ca/Al、Zr/Nb、Ti/Eu、Hf异常、Dy/Yb、La/Yb、Nb/Y、平衡压力、K/La、Sr/Ce比值具有相关性。此外,早期低硅玄武岩具有中等富集的Sr-Nd同位素和高的δ56Fe;而晚期高硅玄武岩则表现出随着SiO287Sr/86Sr的增加和143Nd/144Nd的降低,δ56Fe大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正常地幔橄榄岩减压或者等压部分熔融都不足以产生足够大的Fe同位素分馏;而源区氧逸度变化以及高压石榴石效应也都无法解释样品的Fe同位素变化。在排除了交代橄榄岩部分熔融的可能性之后,我们认为Fe同位素主要反映了辉石岩组分的贡献。结合主-微量元素、其它同位素、温压结果,我们认为早期重Fe同位素的低硅玄武岩是由含碳酸盐化榴辉岩/辉石岩的软流圈地幔在相对高压下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晚期高硅岩浆则是由于软流圈进一步减压熔融到更浅深度的产物,这导致亏损橄榄岩组分的贡献增加,从而稀释了易熔组分的重Fe同位素信号。然而,Fe同位素随着K/La和Sr/Ce的变化趋势以及与Sr-Nd同位素的关系无法仅仅用不均一软流圈地幔减压熔融来解释,还需要有交代地幔岩石圈组分的贡献,这也可以合理解释样品的主-微量元素以及其它同位素特征。综上我们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含碳酸盐化榴辉岩/辉石岩组分的软流圈地幔在高压下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可以形成观察到的重Fe同位素特征;(2)进一步减压熔融随后与岩石圈地幔底部熔体混合导致轻Fe同位素特征;(3)喷发在厚岩石圈之上的大陆板内玄武岩更有利于保存深部软流圈熔体的重Fe同位素特征;(4)Fe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大陆板内玄武岩地幔源区不同岩性的贡献。


Xu, R., Lambart, S., Nebel, O., Li, M., Bai, Z., Zhang, J., Zhang, G., Gao, J., Zhong, H. and Liu, Y., 2024. Iron isotope evidence in continental intraplate basalts for mantle lithosphere imprint on heterogenous asthenospheric melt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25.

 
关键词
铁同位素,玄武岩,软流圈,岩石圈,辉石岩
报告人
徐荣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徐荣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