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露天矿产资源开发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编号:144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6:02:05 浏览:756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矿产资源露天开采利用前植物群落主要通过地表凋落物、植物根系等方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并输入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动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根系消耗土壤有机质,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到环境中,原地貌土壤碳循环处于一个平衡状态。矿产资源露天开采通过剥−采−运−排−复等生产环节将煤层上覆表土和岩层全部剥离运移,并占用大量土地,破坏了原地貌土体结构、植物群落,导致土壤团聚体破坏、有机质分解,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土壤碳循环处于失衡状态。以典型草原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所在区域自然气候特征、煤矿生产建设特点以及生态建设需求,结合研究区立地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已恢复排土场(南排土场,占地面积3.6km2)、未恢复排土场(北排土场,占地面积4.9km2)、工业场地(占地面积7.1km2)、未利用区域(占地面积12.3km2),统计各功能区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露天矿四个功能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原生地貌>工业场地>已恢复排土场>未恢复排土场,露天开采对排土场土壤有机碳的扰动影响较大,未恢复排土场占地面积4.9km2,土壤有机碳储量仅为150.64t,每平方公里有机碳储量为30.74t/km2;排土场实施植被恢复措施后,每平方公里有机碳储量增加到131.45t/km2,虽然与原地貌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230.59t/km2)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充分表明,排土场实施植被恢复与重建,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较大,并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稳定生长,群落多样性明显提高,生态系统逐步趋于稳定,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输入也随之增强,土壤有机碳增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