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高山苔原植被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利用特征
编号:14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5-08 13:38:16 浏览:762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03(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4] 主题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暂无文件

摘要
氮素是苔原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净第一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提高关于植物可利用氮的有效性和植物对氮利用率的认识,有助于评估和预测在气候变化和氮沉降背景下苔原生态系统植物-土壤的响应特征。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典型高山苔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输入低浓度15N同位素溶液方法,研究苔原典型群落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苔原生态系统对铵态氮利用最高,硝态氮次之,而有机态氮利用最低,平均保持在39%~49%之间,但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被群落(土壤及植被)截留的15N,有机氮约有53%被植物吸收,铵态氮约有63%被植物吸收,而硝态氮约有70%被植物吸收,15N进入植物体后大多分配在叶片和根中,苔原植被对不同形态氮的偏好表现为硝态氮 > 铵态氮 > 有机氮。在未来区域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长白山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将固持更多的氮,有利于生产力的增加。
 
关键词
苔原生态系统,植物氮素利用,氮稳定同位素,外源氮输入,长白山
报告人
周旺明
副研究员 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周旺明 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