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雷暴对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成分的影响
编号:140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5:52:17 浏览:75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9:0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暂无文件

摘要
受喜马拉雅山脉地形和南亚西南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影响,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最西端凹痕区域成为全球公认的雷暴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Zipser et al.,2006; Wu et al.,2019)。频繁的对流活动与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系统共同作用,对边界层内水汽及污染物进入平流层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And et al.,2006; Park et al.,2009)。本研究利用1998-2013年的TRMM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上游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西端凹痕区域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而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HYSPLIT轨迹模式,分别对雷暴低层的辐合作用以及垂直输送到高空之后的输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印度北部污染物在近地面辐合后,在雷暴活动的作用下垂直输送到高层,最终通过三种不同的输送途径影响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大气成分。

关键词: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雷暴系统;青藏高原;输送路径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雷暴系统;青藏高原;输送路径
报告人
李晓彤
硕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李晓彤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吴学珂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