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M探测对青藏高原穿透性和未穿透性深对流特征研究
编号:137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5:51:14 浏览:87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4: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12]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S12-7] 主题12、大气物理与气象气候 专题12.8(19日下午,222)

暂无文件

摘要
基于GPM卫星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形资料,对2014-2021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和穿透性深对流降水的时空分布、雨滴粒子谱分布、对应热力结构以及热力学对流层顶异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非穿透性深对流降水的发生频次和平均近地表降水率普遍大于穿透性深对流降水。非穿透性和穿透性深对流的回波顶高度分别在15~16 km和18~19 km,而两类深对流对应的热力学对流层顶高度近似(均约为17.4 km)。两类深对流降水雷达回波反射率随高度降低而增大,在近地表附近出现最大值。非穿透性深对流潜热释放主要局限于对流层下层,而穿透性深对流的潜热加热较高。非穿透性深对流雨滴粒子浓度垂直分布均匀(5~15 km),近地表雨滴粒子直径较大(2.0~2.5 mm)。而穿透性深对流粒子则集中在10 km以下和回波顶附近(19~20 km),粒子直径较小(1.0~1.5 mm)。两类深对流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午后,降水强度和回波顶高度峰值易出现在傍晚和清晨,对流层顶高度峰值易出现在清晨和傍晚。此外,青藏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和穿透性深对流过程中的热力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穿透性深对流过程中,辐散气流下沉使对流层顶上方出现轻微的净增温异常。非穿透性深对流降水发生后,在11 km以下比湿异常更为显著,而穿透性深对流降水后,由于冷却作用使对流层顶附近出现过饱和现象,从而导致对流层顶附近出现轻微脱水。穿透性深对流降水前对流层顶高度异常下降和CAPE迅速增加更为显著,有利于穿透性对流的发生。以上结果有助于提高青藏高原地区深对流活动宏观-微观结构及影响对流层顶附近热力结构和物理过程的认知。
关键词
深对流,GPM,青藏高原
报告人
王瑞
副教授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王瑞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