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洪泽湖有机碳埋藏的时空变化
编号:127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39:59 浏览:93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7:3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6]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8、专题1.19、专题1.2(19日下午,203)

暂无文件

摘要
湖泊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湖泊碳埋藏研究多关注内流湖泊,对外流湖泊的关注较少。洪泽湖作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区的典型外流湖。这里我们基于洪泽湖的多岩芯结果,展示了自1940年以来有机碳积累速率(OCAR)的时空变化情况。我们一共采集了11个岩芯,有机碳(OC)的C/N和δ13C显示,洪泽湖有机碳主要来自藻类。从1940年到1970年,OCAR经历了显著的波动,与上游主要入水口和主要出口的水闸建设相关。1970年至1995年间,由于上游流域内更多水库的建设,OCAR缓慢下降;但农业污染的增加对OCAR影响似乎并不显著。自1995年以来,大量工业污水的排放导致湖泊沉积速率增加,从而显著增加了OCAR。空间上,OCAR的空间变异性非常低(CV=0.19),高OCAR多分布在高质量积累率(MAR)高的区域,如主要河流入湖口及主要出湖口水闸前的区域。洪泽湖的OCAR(24.23g C m-2 yr-1)与中国其他大湖相似(12.97-35.68 g C m-2 yr-1),但其高MAR、低TOC的特征与其他封闭/半封闭湖泊的低MAR和高TOC不同。我们的研究结果突显了外流湖有机碳积累的关键过程可能与内流湖存在差异,未来研究中需要更多关注外流湖。
 
关键词
湖泊碳埋藏
报告人
刘泰北
助理研究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稿件作者
刘泰北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