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湖生物标志物Group 1长链烯酮:新的冷季温度指标及古温度重建应用
编号:127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27:14 浏览:88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09: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3]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6、专题1.4(19日上午,302)

暂无文件

摘要
在最近几十年来,与全球气候整体变暖趋势相反,北半球大部分中纬度地区极端寒冷事件频繁发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重建过去更长时间尺度的冷季节温度变化,对理解过去冷季节温度变化规律、驱动机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能够可靠重建冷季节温度的代用指标仍然匮乏。最新研究表明,淡水湖中Group 1等鞭金藻产生的长链烯酮(称为“Group 1长链烯酮”)具有重建冷季节温度变化的巨大潜力。我们的研究发现Group 1长链烯酮偏好生长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碱性适中(pH:~7.3–8.8)的寡营养淡水湖,提出该类湖泊可作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重建冷季节温度。进一步我们将Group 1长链烯酮成功应用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明确了其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并揭示了这些地区冷季节温度变化的驱动机制。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我们利用Group 1长链烯酮重建了过去300年高分辨率的冷季节温度变化,通过与该地区的仪器观测和历史文献记录对比,证实了Group l长链烯酮记录冷季节温度变化的可靠性。重建结果显示,相对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工业革命时期(自1850年以来),自然背景条件下1750-1850年冷季节气候相对较暖。这主要由北极涛动驱动,而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变化并没有直接重要影响,表明地球内部的大气环流是我国东北地区近300年来冷季节温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我们利用Group 1长链烯酮重建了过去2000年的冷季节温度变化。重建结果显示,从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该地区冷季节呈现出整体升温趋势,而与之前发表的区域至北半球尺度的暖季节降温趋势恰恰相反。这可能由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和北大西洋副极地环流的季节性差异所导致。该研究结果表明小冰期在冷季节(至少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并不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冷的时期。

 
关键词
长链烯酮,淡水湖,冷季节温度,古温度重建
报告人
姚远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稿件作者
姚远 西安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