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冷的时期亚洲季风区极端水文气候事件频发
编号:127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27:14 浏览:96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对亚洲季风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粮食安全产生广泛影响,研究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季风区的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如何变化至关重要。现代观测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亚季风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将增加。然而,当前的模型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对未来情景的估计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亚洲季风区全新世这一最近的地质暖期百年尺度极端水文气候事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自然变化和潜在影响。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全新世亚洲季风长期演变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缺乏对百年尺度极端水文气候事件频率和特征的系统研究,关键在于缺少可靠的极端水文气候事件的高分辨率记录。
针对亚洲季风区极端水文气候事件记录匮乏这一现状,选择南亚季风区我国西南一个小型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过程调查、器测记录验证和全新世极端水文气候事件重建的研究思路,首先调查了不同深度西盟龙潭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径特征,发现沉积物>32 μm粒度组分与水深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通过将沉积物>32 μm与近70年的降水记录进行比对,验证了该湖沉积物特定粒径用于反映水文气候变化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利用沉积物粒度重建了全新世以来西盟龙潭水位变化,发现了在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冷期出现多次的百年尺度的水位下降事件,降幅可达10 ± 1.2 m;与之相反,在距今7000-3000年的中全新世暖期处在高水位且基本保持不变。结合亚洲季风区其他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个亚洲季风区,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呈现较冷的早、晚全新世发生频率高、变化幅度大,而在温暖的中全新世较少的特征。这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以及印度洋偶极子(IOD)的变化类似,并且都存在~500年的变化周期,表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全新世亚洲季风区的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该研究揭示了亚洲季风区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在全新世更冷的阶段频发的自然变率特征,与模型模拟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有关,或者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对自然变暖的响应可能与人为引起的变暖不同,具体的原因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25707,41888101和42207512)的资助。
参考文献:
Zhang, E., Meng, X., Ning, D., Shulmeister, J., Sun, W., Zhang, W., Ni, Z., 2023. Holocene extreme hydroclimate events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were more frequent during cooler intervals.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4, 1-10.
稿件作者
孟先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张恩楼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宁栋梁
南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