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典型冰架前缘细颗粒沉积物物源及源区化学风化作用
编号:12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12:41 浏览:79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6: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5]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专题1.10(19日下午,厦门国际会展酒店 1楼海丝会议室)

暂无文件

摘要
陆地的风化作用是表生地地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它与海底风化作用、热液活动、生物作用等共同维持着海洋物质的平衡。中、低纬度陆地的化学风化作用较强,而高纬度地区,特别是极地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否很弱,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对南极阿蒙森海、罗斯海和普里兹湾等边缘海的典型冰架前缘沉积物物源和源区风化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共对83个表层沉积物和岩石样品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学进行了分析;选取36个粘土粒级(<2微米)的沉积物组分和11个岩石样品进行了Sr-Nd同位素和Li-Mg同位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颗粒沉积物虽然能随着水动力过程被搬运较远的距离,洋流和水团作用以及风尘物质也是物源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整体仍然以近源为主,即海洋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是对应扇区临近陆地基岩的风化产物。发现南极陆地的化学风化作用呈现出西南极比东南极强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阿蒙森海对应玛丽·伯德地的化学风化作用强于罗斯海对应的东南极东侧扇区(维多利亚地等),强于普里兹湾对应的东南极中部扇区(伊丽莎白公主地等)。通过CIA和Li-Mg同位素数值,可以看出南极大陆的化学风化作用可能并非很弱,南极陆地的表生过程对全球海洋物质循环的贡献不能被忽视。
关键词
南极,冰碛物,Li同位素,Mg同位素,粘土矿物,风化作用
报告人
邵和宾
副研究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稿件作者
邵和宾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