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地壳结构及对下地壳多期岩浆侵入的指示
编号:11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2:16:50 浏览:704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南海北部陆缘经历了从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到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裂谷-海底扩张)的连续转变,并存在多期伸展和岩浆作用。深部岩浆的底侵导致了下地壳高速的形成,然而不同学者对于下地壳高速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较为主流观点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古俯冲相关的岩浆底侵,而靠近洋陆过渡带区域转变为了裂后期及张裂期后的岩浆作用。但对于这两个时期的形成的下地壳高速特征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明显的界限等问题,目前尚不清楚。潮汕坳陷与北侧中生代火山弧东沙隆起相连,位于不同起源下地壳高速可能的过渡区域。本文利用2021年新获得的主动源地震数据,对南海东北缘潮汕坳陷和东沙隆起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本区已发表的7条地震剖面,得到区域假三维结构,定量计算下地壳高速的总体体积,并分析下地壳速度的分布及特征,以期对南海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获得新的认识。
关键词
速度结构,下地壳高速,南海
报告人
张洁
副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张洁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卫小冬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