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冷泉碳酸盐岩形成环境及触发机制研究
编号:111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2:06:13 浏览:798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5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冷泉碳酸盐岩及生物壳体忠实地记录了过去富甲烷流体渗漏活动的历史演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冷泉活动区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文以海马冷泉区海底碳酸盐岩和生物壳体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矿物学、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研究,确定甲烷释放的年代,揭示海马冷泉区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富甲烷渗漏流体的成分、甲烷来源以及演化特征,并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触发机制。结果显示高Mo-EF和低Al含量指示低陆源碎屑输入和缺氧的沉积环境。在对稀土元素进行表层海水标准化后,生物壳体、冷泉碳酸盐岩中文石和基质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表现出Ce元素富集,指示了还原的沉积环境。冷泉碳酸盐岩δ13CVPDB和δ18OVPDB分别为-49.13~-39.45‰和2.93~4.41‰,指示其碳源主要为生物成因,表明可能来自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冷泉碳酸盐岩样品的87Sr/86Sr没有明显的变化,范围为0.709165~0.709198,与现代海水的87Sr/86Sr=0.7092非常接近,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海水特征,即浅层Sr来源,无其他的Sr源输入。生物壳体的14C同位素测年结果为7.42~7.50 ka BP,指示这些冷泉碳酸盐岩样品主要为现代的海底碳酸盐沉积物,沉积时代处于高海平面阶段,进一步证明高海平面阶段存在冷泉活动,推测海底热流是甲烷渗漏、冷泉碳酸盐岩形成的触发因素之一。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碳同位素定年,形成机理
报告人
杨威
高级工程师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稿件作者
杨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