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南海表层海水氧同位素演变
编号:101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1:21:52 浏览:93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11: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9] 主题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专题1.13、专题1.12(20日上午,304)

暂无文件

摘要
南海浮游有孔虫记录的“季风型”氧同位素(δ18O)曲线,是低纬水循环轨道尺度演变的典型代表,但该记录包含了多种气候信息,解读起来较为复杂。本研究首先测试了南海南部MD05-2896/97孔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δ18O和Mg/Ca比值,计算过去17万年的高分辨率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sw-ivc);进而汇编了南海8个站位的G. ruber δ18O和Mg/Ca记录,并区分了“季风型”δ18O曲线中所包含的温度、当地盐度、全球冰量信号,重建了整个南海的δ18Osw-ivc轨道尺度演变历史,揭示了晚第四纪南海水循环过程与亚洲-印度洋-太平洋气候的联系机制。
关键词
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季风水循环;南海;印-太暖池;晚第四纪;
报告人
孙春晓
硕士研究生 同济大学

稿件作者
孙春晓 同济大学
王跃 同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