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 2023-10-24 23:13:44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
放射性核素,核事故,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摘要录用
朱勇兵 /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三平 /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郇正来 /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聂果 /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董彬 /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核电生产和核燃料循环活动、医疗、科研或工业放射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核武器的生产试验和使用、重大涉核事故,造成的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并最终造成相关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以气态、液体和固态形式扩散到环境中,通过扩散途径对场地的土壤、水体和动植物群落造成污染,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放射性核素有:3H、14C、55Fe、60Co、63Ni、90Sr、99Tc、129I、134,137Cs、226Ra、232Th、235,238U、241Am和 238,239,240,241, 242Pu。在过去几十年里,多个国家相继研究和开发了很多用于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并开展了相关污染治理修复的工程应用。放射性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可以按照技术原理、作用形式、处理位置等进行不同的分类,放射性土壤修复技术一般包括固化法、密闭法、分离法、植物修复以及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放射性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介绍美国能源部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及相关修复工程案例。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05日

    2023

    11月08日

    2023

  • 10月25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04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 11月05日 2023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承办单位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