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北缘普昌花岗岩脉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编号:99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17:53:20 浏览:46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西北缘普昌钒钛磁铁矿区发育的两类花岗岩脉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序列及构造活动背景,结果显示花岗岩全碱含量(ALK)平均为9.83%;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36,Mg#平均为49.26,具高硅、富碱、富钾特征,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均具轻稀土元富集特征,其中斑状花岗岩具Eu的负异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Eu弱正异常;微量元素总体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高场强元素(HFSE)的富集,高场强元素P、Ti的明显亏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的相对富集。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80.85±1.69Ma,与普昌杂岩体的结晶年龄相近,εHf(t)值为-6.50~-3.07(平均值-5.16),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66~1681Ma(平均值159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68.85±1.36Ma,εHf(t)值为-1.22~0.49(平均值-0.56),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232~1340 Ma(平均值1298),为区域岩浆演化晚期产物之一。两类花岗岩属于有壳源混染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造山晚期或后造山期伸展环境;极低的Ti含量是由于早期杂岩体大量(钛)磁铁矿的结晶所致,而较低的Nb-Ta含量则与岩浆中缺失F有关。综合认为花岗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末期后碰撞伸展环境,与二叠纪塔里木地幔活动和软流圈上涌相关,斑状花岗岩来自富集岩石圈地幔,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部分地幔混染的地壳熔融,区内玄武岩和基性杂岩体则形成于伸展的板内裂谷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