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河流沉积物中碎屑锆石和独居石揭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变质作用
编号:99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17:53:07 浏览:49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早新生代发生碰撞形成。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走向出露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限定这些变质岩的变质时代对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与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和中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研究相比,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时代还存在较大争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的认识。为揭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变质历史,本文对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现代河流河砂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和独居石开展了U-Th-Pb年代学、微量元素和矿物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碎屑锆石具有继承的岩浆锆石域和新生的变质锆石域。岩浆锆石域具有高Th/U、低(Dy/Yb)N,含有石英和磷灰石等包裹体,它们的U-Pb年龄变化于1798~360 Ma。部分变质锆石域具有低Th/U,高(Dy/Yb)N,含有石榴子石、蓝晶石、单斜辉石等包裹体,表明其可能形成于高压变质条件。这些变质锆石域的206Pb/238U年龄分布在48.5~6.7 Ma,具有49~35 Ma,33~17 Ma和12~7 Ma三个年龄群。部分变质锆石域具有低Th/U和低(Dy/Yb)N,可能形成于退变质阶段。这些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30.7~6.5 Ma,且主要分布在27~16 Ma和10~6 Ma年龄群中。部分碎屑独居石具有821~402 Ma的继承核年龄,其余独居石年龄分布在31.6~5.7 Ma且具有和低(Dy/Yb)N变质锆石相似的年龄分布,并且其(Dy/Yb)N和Y随年龄减小分别降低和升高,说明可能形成于石榴子石分解的退变质阶段。这些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可能经历了49~35 Ma,33~17 Ma和12~7 Ma三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27~16 Ma和11~5 Ma两期退变质作用,可能与印度大陆前缘的多期次俯冲与折返过程有关。根据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最老的高压变质锆石年龄,推测印度-欧亚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碰撞时间不晚于50~44 Ma。结合喜马拉雅中部(60~55 Ma)和西部(57~50 Ma)的碰撞时间,我们认为印度大陆在中部可能首先与欧亚大陆碰撞,然后印度大陆西部和东部依次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
关键词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变质作用,碎屑锆石,碎屑独居石,U-Pb定年,多阶段俯冲和折返
稿件作者
张运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郭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