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亮色平原的成因机制研究
编号:90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08:58:14 浏览:48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月球最外层的月壳的浅表层高度疏松,且持续受到外来天体撞击的改造,因为被认为是探究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之一。不同能量、速度和大小的天体外撞击体撞击靶体时产生的高温将大部分靶体融化和气化,同时挖掘大量的靶体物质,形成溅射物。这些溅射物回落到月球表面挖掘本地物质,改变了月壳的早期形态。月球盆地的撞击事件可形成与平原形态近似的溅射物,称之为亮色平原 (light plains)。亮色平原在月球上广泛分布,是月壳呈现当前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明晰亮色平原的成因机制将为探究月壳浅表层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目前,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亮色平原主要是大型撞击盆地的溅射物堆积而成。但是,撞击溅射物是如何堆积形成亮色平原,至今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东海盆地是月球上溅射物保存状态最佳的撞击盆地,部分溅射物形成了大量的亮色平原。前人利用撞击坑统计定年结果确定月球背面的一些亮色平原从属于东海盆地,并根据空间分布关系推测月球上大部分的亮色平原可能是东海盆地的溅射物堆积的产物。因此,东海盆地是撞击溅射过程研究的重点观测对象之一。但是,与东海盆地年龄相近的撞击盆地 (例如雨海) 遍布全月球,这些撞击盆地也有可能是全球亮色平原的母坑。因此,明晰亮色平原的分布特点和成因模式,是刻画月壳物理性质演化的必要内容。东海盆地的亮色平原是开展该研究的出发点,在完善东海盆地亮色平原的全球分布信息的基础上,厘清东海盆地亮色平原的沉积方式,将为探究全球亮色平原的沉积模式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人将修订月球亮色平原的识别原则,联合使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撞击坑统计定年方法约束和识别东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亮色平原,对比东海盆地亮色平原与相似形貌和年龄物质的全尺度地形粗糙度差异,定性探讨东海盆地亮色平原的溅射沉积方式。根据东海盆地平坦单元的理论溅射条件,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拟,定量模拟东海盆地亮色平原的沉积过程。综合分析东海盆地亮色平原的定性和定量溅射沉积模式,探究东海盆地亮色平原的形成机理。
稿件作者
曹炜
中山大学
肖智勇
中山大学
骆方露
中山大学
马毅臻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