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着陆区横向风成脊的比较行星学研究
编号:89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2:33:37
浏览:611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横向风成脊(Transverse Aeolian Ridges,TARs)是火星表面一类特殊的风成地貌。典型的TARs的长轴规模通常在数十米至数百米,宽度多为数米至数十米,两端收缩变尖,两侧坡度对称,相比周围区域具有较高的反照率。TARs活动性较弱,一般认为是近3 Ma以来的活动产物,记录了火星大气活动与表面相互作用历史,是研究火星气候的重要载体,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于TARs的界定较为模糊,在地球表面也缺少可供类比研究的对象,导致其形成机制还存在一定争议。
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109.925°E,25.066°N)着陆,火星车行进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TARs,为TARs的原位探测研究提供一次机遇。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祝融号”导航相机原位探测数据,在着陆区2 km×2 km范围内识别出354个TARs,根据形态特性划分出三个类型(Type 1,Type 2和Type 3),结合其表面特征,提出了该区域TARs的两阶段演化模型,指示着陆区当地的盛行风向曾经发生过一次显著的改变。结合地表相似地貌的类比研究,认为着陆区的TARs的形成可能与巨型沙波纹具有相似的过程。
稿件作者
王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健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XiaoLo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黄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彭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安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