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输水漫溢的生态效应
编号:87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26:40
浏览:42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胡杨是极端干旱沙漠环境中生存的阔叶落叶乔木,沿荒漠河岸带状分布,河道的不断游移和洪水漫溢拓展了胡杨的生存空间,在塔里木河干流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宽达上百公里的荒漠河岸林,总面积逾 1500 万亩,在防风固沙、调节区域气候、构建绿洲生态屏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绿洲的持续扩张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胡杨为主要建群种的荒漠河岸林出现面积萎缩、生境破碎度高、生态质量降低、遗传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 如何拯救功能退化的胡杨荒漠生态系统已成为新疆生态环境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6年以来,自治区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及时监测生态输水漫溢和准确评估胡杨林生态恢复成效对优化输水策略、完善胡杨林修复体系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高时空遥感监测技术,以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8个胡杨林区为研究对象,监测输水漫溢面积、植被长势、覆盖度及植被空间结构的时序变化,探讨荒漠河岸林生态恢复与生态输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2016年以来整个流域累计漫溢面积仅占林区总面积的4.39%,且主要分布在输水通道两侧及末端10 km范围内;2) 输水前后林区植被整体呈现由退化到恢复的转变,植被面积呈持续的增加趋势,且植被恢复水平与年最大漫溢面积显著正相关。胡杨和草本距离河岸较近,沿河岸带植被恢复的区域分布位于距离河道1.0km和2.5km的范围,而灌木林恢复区域在沿河岸11公里范围内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加;3)输水漫溢区植被盖度的平均增长速率最高可达未输水区的4~5倍,当输水漫溢频次为3次时,植被盖度的增长速率显著提高,当地下水埋深大于-5.75m时,塔河下游植被出现明显改善。然而整个流域远离输水通道的胡杨林仍有退化趋势。合理规划输水通道建设,扩大胡杨林区的受水范围是退化胡杨林生态恢复的关键。
关键词
胡杨林,,生态输水,遥感监测,生态效应评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