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水率对土壤中氯霉素矿化降解的影响
编号:80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6:29:45
浏览:47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中,将抗生素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并提出了“掌握新污染物风险状况”和“深化末端治理”等具体要求。因此,研究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对于评估抗生素的环境风险,发展其环境治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的研究表明相对干燥的土壤矿物(如高岭土、蒙脱土、铝氧矿物、铁氧矿物)表面能够显著催化氯霉素抗生素发生催化水解反应。然而,实际土壤是否对抗生素具有催化水解效应,及其带来的潜在环境效应仍然未知。本研究中,我们依据土壤类别、土壤铁铝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等性质差异,采集了全国各地16种典型土壤,用于研究不同含水率影响下,实际土壤对氯霉素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低有机质含量(<20 g/kg)和高结晶态Fe/Al含量的土壤具有非生物催化降解活性。并且,只有当土壤含水率<5%时,这些土壤才能够快速催化外源添加的氯霉素发生水解,水解半衰期为10-40天。可见,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土壤非生物降解活性的关键条件。
进一步,将土壤含水率用作调控土壤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的“开关”,通过设定土壤的干-湿交替阶段来联合矿物的非生物降解和微生物降解,达到强化抗生素矿化消除的目的。我们采用14C-氯霉素同位素示踪实验加以研究。在干反应阶段,土壤含水率控制在1-5%(wt/wt)。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矿物的催化活性提高。抗生素可以发生快速的水解反应。进入湿反应阶段,土壤含水率提高到20-35%(wt/wt),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并且氯霉素的水解产物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结果显示,三种低有机质、高Fe/Al含量土壤经过干-湿交替处理后,在湿反应阶段对氯霉素的矿化效率显著高于恒定湿处理组(20-35%,wt/wt)。对培养后的土壤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总体而言,干-湿交替处理缓解了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的抗性压力,经历干-湿交替的土壤,其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相对更高。
稿件作者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黄姝晗
南京大学
谷成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