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污染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编号:75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7:44:24 浏览:53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1: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9A] 19A、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19A-2] 19A-2 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暂无文件

摘要
选取不同粒径聚乙烯商业微球、不规则聚乙烯纯品微塑料、聚乙烯地膜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对代表性塑料添加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吸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聚乙烯商业微球对DBP的吸附量显著低于聚乙烯纯品微塑料和地膜微塑料。商业微球对DBP的吸附机制由表面吸附主导,而聚乙烯纯品微塑料和地膜微塑料对DBP的吸附以分配吸收作用为主。并且,聚乙烯微塑料粒径(27-1000μm)不是影响其吸附载体效应的决定因素,但其形貌和结晶度是决定其吸附能力的重要因子,发现聚乙烯微塑料的吸附能力与其结晶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比较了不同类型生物炭与微塑料互作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发现相较于单独添加秸秆生物炭,当PE微塑料与秸秆生物炭共存时可显著增加37.5%的N2O排放,显著减少35.8%的CH4排放;与单独添加粪肥生物炭比较,PE微塑料与粪肥生物炭共存时可导致N2O、CO2和CH4排放分别显著减少24.8%、6.2%和65.2%;PE微塑料与生物炭共存对全球变暖潜能(GWP)具有拮抗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PE与秸秆生物炭共存主要通过改变细菌群落功能、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影响GWP,而PE与粪肥生物炭主要通过介导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影响GWP。
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物;吸附;温室气体;土壤
报告人
宋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稿件作者
宋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