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谱分析的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DOC含量及结构的影响
编号:72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3 10:55:53
浏览:43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针对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研究。土壤溶解有机碳(DOC)是一种易分解、活性高的C组分,受外部有机物质输入的影响明显。采用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M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分析其荧光特性和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腐殖化程度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D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施入秸秆后在0-20和20-40cm土层内土壤DOC含量均有增加。连续秸秆还田(S-1处理)中DOC的增加高于其他处理,隔二年还田(S-2)处理DOC/SOC值最低,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增强。光谱指数(FI、BIX和HIX分别为1.59~1.69、0.90~0.95和0.64~0.74)的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DOC含量是由植物和微生物的混合特性引起的,且自生来源贡献大,生物利用度高,腐殖化程度弱。通过PARAFAC分析出3种荧光光谱成分,C1组分为紫外光区的黄腐酸,占总含量的26.8%~35.7%,C2和C3组分均为色氨酸,占总数的64.3%~73.2%。连续秸秆施入促进了黄腐酸的转化,秸秆的隔年施入处理有助于大分子物质的积累,并形成更稳定的腐殖质。
关键词
玉米秸秆,土壤DOC,荧光组分,PARAFA
稿件作者
迟凤琴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
匡恩俊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