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氧化物吸附对海洋中钼及其同位素分配平衡的影响作用
编号:67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4 17:54:21
浏览:60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钼不仅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而且是海水中丰度最高的过渡金属元素,由于钼在氧化和还原环境中同位素分馏机制的显著差异,而被广泛应用于指示地质史上的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事件,因此,理解海洋环境中钼的迁移转化与同位素分馏机制,不仅对理解表生环境中钼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反演古海洋和古气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Archer and Vance, 2008; Goldberg et al., 2012; Cheng et al., 2015; Dickson, 2017; Smedley and Kinniburgh, 2017),但是,针对控制海洋中钼的循环与机理长期存在两个争议:(1)控制海洋中钼循环的地球化学机制争议Kashikabara et al., (2011)通过海洋环境中水铁矿与水钠锰矿对钼的吸附分配系数,提出钼在海洋环境中的循环主要受锰矿物吸附控制(Kashikabara et al., 2011),同位素分馏实验表明,水钠锰矿吸附钼同位素分馏可达到δ98/95Mo = 2.65 ± 0.25‰ (Barling et al., 2001; Siebert et al., 2003),但是铁矿物对Mo的同位素分馏同样显著,赤铁矿对Mo的的同位素分可达到δ98/95Mo = 2.19±0.54‰ (Goldberg et al., 2009),而且海底中铁矿物含量远高于锰矿物而且铁矿物吸附性很强(Gustafsson, 2003; Xu et al., 2006),铁矿物对于海洋中Mo循环的重要性可能需要重新认识(Goldberg et al., 2009);(2)海洋中针铁矿表面钼的分子结构与吸附机理争议:过去二十年针对针铁矿表面Mo的结构与吸附机理存在长期争议,基于EXAFS,提出铁矿物表面可能存在双齿双核(角共享)、双齿单核(边共享)、单齿单核,由于Mo在针铁矿表面的EXAFS谱图在2.86 Å存在峰值,都认为是Mo在针铁矿表面形成内层双齿单核吸附(Arai et al., 2010; Kashiwabara et al., 2011; Gustafsson and Tiberg, 2015), 但是根据针铁矿表面Mo的L3边XANES与EXAFS,Arai, 2010提出以边共享与角共享两种四面体存在,但是Kashikabara et al., 2011采用相同方法认为同时存在四面体与八面体,而 Gustafsson and Tiberg, (2015) 提出铁矿物钼主要以边共享四面体形式存在。因此,我们进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计算,通过钼在水-针铁矿表面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与EXAFS,我们确定海洋中Mo在针铁矿表面主要以单齿四面体角共享结构存在,而不是边共享八面体或四面体,解决了钼在针铁矿表面吸附机理的争议;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Phreeqc与Python程序联用,结合实验首次建立了海洋环境中钼在海水-大洋锰结核之间的热力学吸附模型,确立了铁矿物(57%)和锰矿物(47%)是控制海洋环境中钼元素循环机的重要机制,提出了两个新的认识:(1)钼元素在海水-锰结核之间分配已达到热力学平衡;(2)钼同位素在海水-锰结核之间分馏没有达到平衡,可能存在热液来源。
稿件作者
王新宇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vidSherman
University of bristo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