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有机质光学特征在海陆交错带污染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编号:66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5-05 22:30:53
浏览:476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污染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学科。自诞生以来,污染生态学紧跟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成为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的“守望者”。“碳中和”目标成为全人类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建设节点,这使得我们必须考虑“后碳中和”时代人类可能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环境中的有机质水平提升后,可能改变原有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潜在生物效应的主导机制,亟需有效的手段评价生态风险,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海陆交错带的人地矛盾突出,受到多种全球变化关键因子的影响,同时也是重要的物质聚集和交换场所。受制于滨海湿地环境梯度的变异性,急需拓展污染风险评估框架,寻找代用指标,以便广泛快速地开展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估与预测。溶解有机质光谱指标数据采集较为方便,便于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是一个潜在的发展热点。通过在受到典型人类影响的河口设置代表性站点,评估了生境破碎化的红树林斑块中痕量金属潜在风险的变异性,发现了痕量金属污染指标与溶解性有机质吸收系数的耦合,进而将其关联到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的活动,基于此提出了一个用于评估痕量金属潜在风险的溶解性有机质光谱指标;同时,在围垦影响下的盐沼湿地,我们的研究工作发现了荧光溶解有机质影响下植物金属可利用性的提高,并进一步通过荧光猝灭实验展现了有机质-低分子量有机酸联合提高植物可利用金属的潜在机制。这些研究进展强调了溶解有机质光学特征在应对海陆交错带重要生态风险,保障可持续发展,确保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中的潜在重要作用。
稿件作者
洪华龙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吴圣捷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卢豪良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严重玲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