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SO事件影响下南中国海西部陆源淡水传播及其对季风的响应
编号:63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09:37:40
浏览:531次
快闪报告
摘要
河口位于陆海交界,是冲淡水入海的自然出口,也是全球陆源物质迁移入海的重要地域之一。前人对河口冲淡水的相关研究主要依赖出海镭同位素示踪、陆源悬浮沉淀物和海面盐度采样等经典海洋调查手段以获得其时空传播的定量信息,以推断河口淡水在近海的传播历时和河流羽状锋的边界。这类方法往往具有出海成本高、观测点位空间分布不均匀且观测时间不连续的缺点,无法得到河口冲淡水在远场地区(河口距离>350 km)的时空连续观测资料,难以进一步探索其在地球系统中的长期作用机制及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时变重力卫星(GRACE)观测的海洋远场重力变化,描述湄公河冲淡水在南中国海西部的连续时空传播模式,并量化解释河口径流、季风、长周期气候事件(如ENSO)对其的影响。研究首先采用小波相干性方法,对2003-2015年期间卫星重力观测推断的冲淡水质量变化与陆地径流进行分析,获得了二者在周年、周年内和年际时间尺度的相干性和传播时间。尽管在远离河口地区6个月和24个月时间尺度下的关系较弱,但这两个时间序列在12个月尺度上仍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其小波相干性指数超过0.97。周年传播时间的空间模式则进一步表明,冲淡水首先沿岸流动,随后再离岸向东传播。这与海洋环流模型模拟的南中国海区夏季东北方向的西部边界流和其中部的反环流涡流一致。再利用小波偏相干分析,发现这三个时间尺度的冲淡水时变传播都与印度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密切相关。例如,2007-2011年期间一系列交替发生的ENSO现象较好解释了该时段冲淡水的年际变化,而其对季节性变化的贡献小于5%。最后,本文将利用重力方法得到的2007年夏季平均冲淡水传播时间分别与利用同位素方法和地转流模型计算的平均传输时间进行对比,发现重力方法的平均值(23.9天)在同位素(21.5天)和模型模拟(38.8天)的结果之间,且不确定性较小。此外,本文还发现风生洋流主要影响了夏末冲淡水的反气旋运动,而地转流则带动表层冲淡水覆盖了整个南中国海西南部。
关键词
冲淡水传播,GRACE,小波分析,季风,ENSO
稿件作者
马中天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霍学深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