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旱区灌溉效应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62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6:05:44
浏览:43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灌溉是提高粮食产量、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干旱区作用更为明显。灌溉改变地表能量分配,进而引起地表温度和地表属性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灌溉水量呈减少趋势。已有大量研究分析灌溉的降温效应,而较少研究灌溉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灌溉效应的变化趋势。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遥感和统计数据,用空间移动窗口算法、面板回归模型计算了灌溉效应,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灌溉导致干旱区农作物地表温度降低,白天降温作用(-0.52℃)强于夜晚(-0.14℃),农作物蒸散发升高(+0.16 mm/d),植被更绿(+0.02),且越干旱,灌溉效应越强。灌溉导致玉米单产增加(+ 1.352 ton/ha),随干旱程度增加,灌溉增产趋于增强,这与区域的灌溉强度和气温密切相关。灌溉水量和降水是影响灌溉效应的主要因子,温度的影响不大。多年来,灌溉对白天降温效应在减弱(53.2%),夜晚的降温效应在增强(57.9%),对蒸散发(57.3%)和植被生长(56.0%)的促进作用都在增强,这可能与节水灌溉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农作物灌溉效应与水量密切相关,气候模型和气候变化情景中应考虑因节水变化导致的温度的变化。
关键词
灌溉强度 灌溉效应 灌溉效应变化趋势 面板回归模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