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沙尘暴活动历史及发生机制
编号:6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2:35:32 浏览:63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5: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3] 1B-3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沙尘暴频发,对人居环境质量、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均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缺乏可靠的、长时间尺度沙尘暴记录,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历史、规律及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澄清。我们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可鲁克湖和青海湖沉积物粗颗粒组分(>63μm)重建了中国西北地区过去~1600年沙尘暴活动历史,研究显示沙尘暴活动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值期:中世纪暖期和~1850 CE以来,以及两个低值期:~400–700 CE和小冰期。在百年尺度上,可鲁克湖和青海湖沉积物粗颗粒组分记录的晚全新世(~1600年)沙尘暴活动与中亚地区湿度记录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中世纪温暖、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土壤有效湿度降低、植被覆盖减少、粉尘源区(粉尘供给量)增加,进而导致沙尘暴活动显著增强;而在湿润的小冰期阶段,土壤有效湿度和植被覆盖增加,沙尘暴活动减弱。我们认为近百年来湖泊沉积粉尘通量增加与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扰动有关,但在人类世之前沙尘暴活动可能更多地受自然气候变化调控。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沙尘暴;自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报告人
张金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金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徐海 天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