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农田土壤完全氨氧化菌分布特征及其在硝化作用中的功能活性
编号:57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5:13:48 浏览:48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硝化作用是土壤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氮素有效性、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等。传统认为硝化作用必须由氨氧化微生物和亚硝化盐氧化微生物分工驱动完成。2015年,能够独立完成整个硝化过程的完全氨氧化菌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认识,为硝化微生物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高了硝化微生物研究的复杂性。酸性土壤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良好,但由于酸性强、肥力低,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大量肥料施入其中,改变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新发现的完全氨氧化菌在酸性土壤中如何分布及其在硝化作用中的功能活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收集已发表的1-辛炔抑制剂试验进行meta分析,发现了氨氧化细菌(AOB)和完全氨氧化菌是长期施肥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贡献者,打破了氨氧化古菌(AOA)主导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常规认识。利用DNA-SIP技术进一步阐明了完全氨氧化菌在长期施肥农田红壤硝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采集江西省16个采样点的酸性花生和水稻土壤,发现花生土壤的完全氨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水稻土壤,且和硝化潜势呈显著正相关。花生土壤的完全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和水稻土壤显著不同,pH值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Clade A.2.1和clade B是花生土壤主要的完全氨氧化菌种类,而水稻土壤主要的完全氨氧化菌种类主要是clade A.1和clade A.2.1。酸性土壤完全氨氧化菌的群落构建主要以随机性过程为主,但确定性过程在水稻土壤完全氨氧化菌群落构建中的重要性显著高于花生。综上,江西省酸性农田土壤完全氨氧化菌群落主要受pH值驱动,且在硝化作用中发挥重要功能,但群落构建以随机性过程为主。
稿件作者
林永新
福建师范大学
冯蒙蒙
福建师范大学
贺纪正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