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速度影响下的中国周边海域鲨鱼保护优先区研究
编号:49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3:59:43 浏览:374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鲨鱼是重要的海洋顶级捕食者,同时有近37%的鲨鳐类为受威胁物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面临种群衰退的风险。中国周边海域是全球鲨鱼多样性分布的热点区,但目前鲨鱼的保护现状和保护空缺尚不明确,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鲨鱼的保护也有待探索。气候速度(climate velocity)是对气候变化具有普适度的度量标准,它可以反映生物为了维持其在气候变化下的环境条件所需要移动的速度和方向,近年来国际上有学者将气候速度作为机会成本纳入海洋保护优先区研究,以提升保护地选址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将气候速度引入鲨鱼保护优先区的识别过程,旨在阐明中国周边海域鲨鱼现状保护成效和保护空缺,并预测气候速度影响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基于五种算法集成的物种分布模型模拟146种鲨鱼栖息地,以此作为保护对象,以2015至2100高低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速度作为保护的机会成本,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模拟现状和未来情景下保护优先区选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以南至台湾海峡和北部湾近岸海域为鲨鱼多样性分布的热点区域,台湾海峡区域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热点;(2)在两种气候情景下,南海中南部将面临较高的气候风险,而长江口以南至珠江口的沿岸海域气候速度均相对较低,提示这些区域或能成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物避难所;(3)现有保护区仅保护了1.33%的海域和不到4%的鲨鱼物种,尚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当海域保护比例提升至10%时,可覆盖绝大多数鲨鱼物种。而当海域保护比例提升至30%时,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将得到更为有效保护;(4)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优先区选址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南海区域。如在保护规划时兼顾气候速度,可在满足相似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保护优先区25%以上的气候压力,以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对气候变化潜力。本文首次在国内开展气候速度对海洋保护优先区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鲨鱼栖息地的空间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保护地选址等保护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Marxan模型;气候速度;保护优先区;物种分布模型
报告人
苏尚柯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胡文佳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苏尚柯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