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交流对科研合作的影响——以北京市科研机构为例
编号:48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08:44:36 浏览:532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7B] 7B、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7B-2] 7B-2 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面对面交流直接影响知识溢出的效率,并决定科研合作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本研究采用手机信令大数据识别科研机构面对面交流的空间交互网络,基于论文合作数据识别科研机构科研合作网络,并探讨动态交互网络和静态知识网络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①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空间交互网络和合作创新网络呈现出类似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②控制机构的科研规模和影响力等一系列控制变量,面对面交流显著促进了科研合作规模和质量,且这种正向影响长期持续存在;③地理距离阻碍科研合作,而认知距离有利于促进科研合作的开展;④通过识别不同作者身份与轨迹方向引入有向网络,识别科研合作中的权力结构。
关键词
面对面交流,科研合作网络,手机信令大数据,地理距离,认知距离
报告人
戴晓冕
北京大学

稿件作者
戴晓冕 北京大学
李文韬 北京大学
盛涵天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贺灿飞 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