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光化学活性物种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的影响机制
编号:412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6 11:28:55 浏览:389次
张贴报告
摘要
近年来,对流层臭氧(O3)污染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性的大气环境问题。认识自由基化学通过激发大气氧化过程来驱动O3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是理解区域大气臭氧光化学污染的关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大气光化学的重要产物和活性氧化剂,甲醛(HCHO)和异戊二烯(isoprene)则为自由基的重要前体物,它们对大气自由基化学起到关键作用。然而,有关量化光化学典型活性物种对臭氧生成贡献研究仍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福建省典型沿海城市厦门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协同观测手段和光化学盒子模型(OBM),研究沿海城市大气光化学典型活性物种(PAN、HCHO和isoprene)的分布规律、污染机制以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从而为探索沿海地区大气O3生成的光化学机制及O3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PAN化学对O3有抑制或促进作用,PAN化学在促进阶段提高O3净生成速率9%;HCHO化学使得O3净生成速率升高31%;异戊二烯化学使得O3净生成速率升高17%。此外,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VOCs控制区,针对典型活性物种的协同管控,可更高效地降低臭氧污染。
关键词
活性物种,污染机制,化学盒子模型,自由基化学,东南沿海城市
稿件作者
刘涛涛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陈进生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