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层高度参考系下北京和香港低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分层、聚类、气象和化学机制
编号:412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6 11:28:43 浏览:324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传统对流层臭氧(O3)气候研究采用简单平均方法,很大程度平滑了单个O3廓线的分层结构,限制了我们正确描述和理解O3如何在混合层(ML)和自由对流层(FT)之间垂直传输的能力。本研究收集2000-2022年北京和香港1897个臭氧探空样本,创新性地采用混合层高度参考坐标系,研究北京和香港低对流层O3的气候垂直分层特征及成因机制。首先基于综合温度、湿度和云高信息的集成方法确定混合层高度h,进而基于h估计值,构建低对流层O3 的所谓 h参考垂直分布廓线(纵轴为 z/h 而不是 z,其中 z 表示高度)。结果表明:h参考坐标系可以突出显示O3在 ML-FT 交界面处的剧变特征;低对流层O3在垂向上呈异质分布,具体表现为近地面和ML-FT交界面处更强的垂直梯度。不同高度层O3的自相关分析表明:ML和FT各自内部的O3自相关性较高,但两层之间的O3自相关性较低。上述结果证实ML-FT交界面充当了将不同O3载荷气团分开的物理“屏障”。这种“屏障”效应因季节和城市而异,从北京夏季(香港秋季)的ML到FT O3传输屏障转变为其他季节的FT到ML O3传输屏障。基于Student t检验,低对流层O3廓线可进一步分为3种型态:MLO3主导型、FTO3主导型和均匀分布型。FTO3主导型在整个研究期发生最频繁(北京为70%,香港为54%),但MLO3主导型在光化学活跃季占主导,占北京夏日的47%,香港秋日的54%。相比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结果,北京和香港MLO3主导型发生频率偏高,表明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我国特大城市更强的O3光化学生成量。北京(香港)MLO3主导型通常发生在高温、适中(低)湿度、低(适中)风速和适中混合层高度的气象条件。从FTO3主导型到MLO3主导型,O3前体物CH2O(NO2)在北京呈大幅增加(减少),但在香港仅略有增加(减少),其中ML中上部的CH2O增量更为明显,而ML下部(近地面层)的 NO2减量相对更大。O3前体物的上述变化促使O3生成敏感性由VOC控制向VOC-NOx协同控制甚至NOx控制转变,促进O3在混合层内(尤其是在ML中上部)的光化学净生成。
稿件作者
廖志恒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贾星灿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发表评论